我的西工情怀
李金钢 西安工业大学宣传部原部长
时逢西安工业大学建校63周年、本科复办40周年。
饮水思源,遥想当年。思绪万千,倾一腔儿情愫绵绵延延。
西安工业大学——
一切发轫于1950年2月14日毛泽东、斯大林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见证周恩来总理与维辛斯基外长代表两国政府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一切关联着“156项重点工程”之中的国防工业战略性布局。
一切肇始于共和国“一五”期间的那个春天。
一切起步于西安第二工业学校的创建。
一切得益于西安仪器工业专科学校、西安工业学院的历史积淀。
一切有赖于全体师生员工的自强不息和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
…………
背景如此宏大,事业极其壮阔,责任尤为光荣,道路着实艰辛。
兵工精神是学校的基因血脉,是学校起源性底蕴与创新性源泉。
创新是一项国家重大战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大千世界,异彩纷呈。但是,有一点则是共同的。这就是:任何一个国家总是把最前卫的理念、最优秀的人才、最先进的技术、最丰厚的资源投放到国防工业领域。与此同时,也赋予攻坚克难、攀登高峰的神圣使命。西安工业大学诞生于兵工,成长于兵工,发展于兵工。学校有着创新的禀赋与勇气,有着创新的实践与成果。
回望来时路,一代代西工人忠诚进取,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特色办学,成就耀目:教学体系完备,具有本科、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教学、科研成果荣入“国家队”。硬实力、软实力显著增强,实现了跨越发展,跻身强者之列。为国防工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西工人勇于担当,从未缺位,不负期待,声名日隆。莘莘学子奋发有为,为母校增光添彩。这一切,彰显了西工人特有的品格和气质。
一切都来之不易,一切当倍加珍惜。
物质存量固然可喜,精神传承尤为可贵。
穿越时空的隧道,我们走进历史。
走进历史,是心理的移情,是精神家园的回归,是灵魂高地的坚守,是一次“大本营”里的蓄力。
珍藏往昔的余韵,我们走出历史。
走出历史,是视域的转换,是重任在肩的担当,是雄心壮志的彰显,是一次“起跑线”上的腾跃。
子曰:“六十而耳顺”。对于一个组织而言,六秩之“顺”,意味着顺应时代、顺风扬帆、顺势而为、顺势而上、顺理成章……当然,也意味着更多的逆水行舟。
我们是历史的见证人,我们更应当做未来的创造者。在学校的发展史上,洒下汗水、留下足迹、共享成功喜悦,同样是一种幸事、幸运和幸福。
前人栽树,后人浇灌。久久为功,根深叶茂。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时也许十分耕耘才能换来点滴收获。
不忘本来,面向未来。承前启后,续写华章。
在大地上开挖,先挖出来的是土;又挖出来的是水;再挖出来的是煤;深挖出来的是油。土水煤油各有其用,价值却是截然不同的。
祝愿并助力西工日日新又日新、明天更加美好!
2018年4月10日